
以下摘自重庆日报:
引LED光源入大棚模仿一天的日照,节电60%的同时,农作物产量质量都能显著提高——
一年内“大棚人造太阳”有望在我市批量生产
本报讯 (记者 颜若雯 实习生 钟珊珊)将LED生物照明灯引入大棚,模仿一天不同时段的日照,较传统钠灯还节电60%。8月27日,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与重庆星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长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预计一年内,我市将实现“大棚人造太阳”LED生物照明灯的批量生产,助力农作物获得优质高产。
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熊伟告诉记者,重庆属于世界日照低值区,主城年均日照仅1200小时。近年来,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一直致力于研究将LED光源技术引入农业领域,解决寡日照地区设施农业光照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星河光电”总经理裴勇则十分看好科技农业这一朝阳行业。
今年7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联合举办了全市首批“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下简称“特支计划”)培训研讨活动,活动中,市农技总站和“星河光电”一拍即合,决定共同研发“大棚人造太阳”LED生物照明灯项目。这也成为了全市“特支计划”开展以来,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与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擦出的首个“火花”。
“LED节能灯具备光效高、耗电少,寿命长、易控制等优点,相较大棚传统高压钠灯,可节电60%以上,且不再需要安排专人来机械地开关灯了。”熊伟介绍,温室、大棚等设施可明显提高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但由于玻璃、阳光板、薄膜等覆盖物对阳光的折射、阻挡,导致设施内光照下降。因此,作物要获得优质高产,补光是重要的技术措施,用不同波长的LED进行配光,通过自动调节系统模仿一天不同时段的日照,并以光源防止病虫害,能够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熊伟表示,近期将率先在草莓、西红柿等高附加值的果蔬作物上进行小型栽培试验,此后逐步为不同的温室、大棚作物开发对应的特定LED照明光源和灯具。今后还将开发太阳能光伏电源,实现低碳清洁生产。“以后市民在自家阳台、屋顶种植农作物,也可用到此项技术”。
裴勇预计,一年内,“大棚人造太阳”LED生物照明灯就可实现批量生产。(完)